第四封信

你可以看到我这本书是在2004年买的,在一个小城市--北海。之前林达的那几本关于美国的书我记得从高中到大二就已经买完看完了。而后再没有看到他写的新书。你知道那时候没有网上书店,网上的信息也不够多不够新,因此要买书只能自己没事了去书店转。书店有什么就买什么。之前林达的书也都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但是那几本书被做成了一个系列,叫“近距离看美国”,因此三联肯定是要出全,并且在书店里肯定是要摆在一起,甚至摆全套,那样就很容易买全。这本就不同了,不属于任何一个系列。单独成册的书。我翻看了一下封底,是2002年第一版印刷的,印数并不多。

我记得应该是在2003年一份报纸的书评栏目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信息的。然后马上告诉了我爸,于是我在深圳,他在西安就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过程。时不时我们会各自去一趟当地的书店,尤其是那种发售三联出版的书最多的书店。可是找了近半年都没有看到这本书。

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有时候跟我爸通电话时还总是提起这个事情来。我爸也无能为力,只是说附近的书店还没有看到。甚至有一家常去的小书店那还留了电话,说如果进了这本书就一定要打电话给我们。即使这样,也仍旧半年多都没有消息。如果是现在肯定就方便了,各大网上商城查询一下,肯定有一家会有这本书。就算是真没有,你还可以留邮箱,那边一有货立刻通知你。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可以上淘宝,有人卖旧书的,十有八九也可以找到。我曾经就在淘宝买过两本旧书。

2004年初第一次去香港,尖沙咀路过一家挺大的书店,好像是商务印书馆,立刻想起来这个事,于是走进去,发现那里也会按照出版社来摆放书籍。这种摆放方式是以前的书店经常采用的售卖方式,那时候的出版社不像现在,每家出版社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现在因为更多的参与进商业化运作,很多出版社渐渐雷同了。因此基本看不到有书店这么摆放书籍了,更多的是根据书籍分类或者作者来摆放书籍。这样找书其实变得更困难了,同时最大的缺点就是你容易买到质量不好的书。即使同一本书,尤其是国外的经过翻译引进的书,一个好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的质量会更高。比如说三联出版的更多侧重社科类的书籍,比如这种书和外国大思想家的文集,上海译文主要出版外国小说。因此他们在翻译上的经验和知识本身就侧重点不同了,所以当你要买一本书,你自己会根据书的分类选择更好的出版社,这样能够保证翻译质量更高。

我在香港那家书店三联专区里找到了这本书,繁体字版本的,拿起来看了一下,很不错。可是翻到封底售价,92块港币,那时候港币比人民币略值钱一些。想了一会儿,还是放下了。实在太贵。

虽然没有买到,但是让我知道了这本书确实出版过,书的样子是什么,我觉得在中国一定能够找到的,就是时间问题了,应该时间不会太长。

那时候刚飞没几个月,去任何一个城市都会觉得新鲜,要是有机会了总要出去走走。那天是在北海过夜,中午吃了饭就走出去了。那时候的北海刚经历过房地产泡沫,整个城市冷冷清清的,城市周边各种烂尾楼,城市里还有点破破烂烂。一个沿海的小城市,空气里飘散着海水的一丝腥味。新修的宽阔马路上没多少车和人,当地的人很多是农民,挑担子卖菜的都有。后来过很多年再去,在新一轮的房地产浪潮里,这里也得以受益,那些曾经的烂尾楼都已经有人接手,继续修好然后卖个更好的价钱。街上多了很多高楼大厦,车也多了很多,但是仍旧可以看到当地的农民挑担子卖菜。

就这样转悠到一片比较繁华的地方,街边发现了一个书店,书店规模不算小,但是根本没有顾客,印象里书店内部还很黑,一两个售货员百无聊赖的坐在那。于是我就开始慢慢看书架上的书。你自己想要的那个东西,只要你曾经记得样子,那么及时你面前摆了再多的同类商品,它都会在你的不经意的扫视中立刻蹦出来,立刻跃入你的眼帘。是的,我很快就发现了这本书,书并不是很新,很明显是摆放了很久了,但绝对没什么人翻过。翻的人多的书一定会有痕迹的,这本只是摆放时间过长。我拿着这本书问售货员是否还有全新的,她说就这一本。于是我就买下了。

一个塑料袋装着,再也没有继续逛游的心情,马不停蹄的走回酒店开始看了。

你看我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收据,以前买书我记得也会给个收据,但都是手写的,也不会写书名。但是会在书后盖一个书店的小印章,然后书买回来我还会在签名下面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购于哪个区或者哪个街的什么书店。因为那本书是我真实的去过了一个地方的书店,然后在那里自己选中,最终买下来的。那不再只是买书这一个行为,当你看到这本书以及上面的字时,你会回想起那个地方,当时的天气,以及在这之前在这之后你做了一些什么事情,这本书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你一段经历和记忆的标志。

有时候你自己想一下,你怎么认为你曾经存在过,或者说什么东西才是你存在的依据?你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就会慢慢的不准确,细节慢慢没了。甚至很多时候,对于一些小事,你根本不会记起来。只有一件物品,才会让你有一个契机记起来那年那天发生的事情,并且这件物品也成了那天你所做的事情存在的依据,因为你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个从那天起一直陪伴你的东西。

但是现在大部分书都从网上买了,网上你的订单帮你记录了下来这个行为,其实记录不记录对于你来说没那么重要了,它仅仅证明了你买书的这个行为,其他的你在那天所做的事情跟这个行为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我现在仅仅在新买的书上签名,别的什么也不写了。

其实就如同你去到了一个地方旅行,人们总会留下照片或者买一个小纪念品,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里。

这么思考下去,你会发现这事变得更有意思了。去旅行,然后留下一些照片和纪念品。和去了哪里,然后在那的一家书店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而后自己回来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这两种行为又不同。去旅行仅仅留下照片,对于花了时间花了钱去旅行来说还不够,你应该不止留下照片,还应该去读这个地方这座城,当你凭借自己发现了和同行的人不一样的有关这座城的事物,感受时,那才是更有意义的吧。

那么,你看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不是更符合我所说的那种更有意义的旅行方式呢?而且作者更近一步,他把自己的旅行,以及在旅行中的发现 感受 思考写成了一本书,那么这次旅行就有了一个更详尽 更好的记忆方式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504评论 4 36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898评论 1 30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0,218评论 0 2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322评论 0 21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693评论 3 29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812评论 1 22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010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47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76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700评论 2 25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90评论 1 26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541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206评论 3 24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2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03评论 0 19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894评论 2 28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748评论 2 27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